11月21日,维他奶国际(00345.HK,以下简称“维他奶”)披露了2019/2020财年半年报,实现收入48.64亿港元,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5.33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5.31%和2.90%。其中,中国大陆市场作为维他奶国际的主要市场,业绩增速下滑最严重,相比2018年同期增速同比下降超过24个百分点。
公司21日披露财报后,当天股价下跌10.77%,次日再跌6.83%。截至27日12时,维他奶国际股价为29.80港元,总市值371.01亿。 整体营收增速放缓,业绩难以撑起高估值 维他奶是一家从事豆奶生产与销售的港资企业,创立迄今已有80年。香港罗友礼家族靠卖豆奶从香港发迹,产业版图逐渐扩张至北美、新加坡、澳洲及新西兰以及中国内地市场。
据维他奶半年报显示,2019/2020财年上半年维他奶收入为46.84亿港元,收入及经营溢利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及1%。而此前发布的2018/2019财报(截止2019年3月31日)显示,公司实现收入75.26亿港元,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6.96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16.41%和18.77%。维他奶营收及利润均有较大程度的下滑。
对此,维他奶解释道,主要是受到2018/2019同期录得高增长及人民币、澳元贬值的影响。
不过对比其他大型饮料厂商来说,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里,5%的增长倒也较难得了。从统一集团2019年中期业绩报告来看,期内营收增速仅为3.55%;而康师傅今年上半年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其营收略下滑了1.62%。
一边是营收增速持续下滑,另一边维他奶为扩大市场,花在营销上的钱越来越多了。财报显示,维他奶的总经营销售费用在持续扩发,增加8%至18.55亿港元。其中,在市场推广、销售及分销费用增加7%至12.98亿港元。这来源于公司增加了市场推广和员工、物流费用的投资,用来建立品牌知名度以及推行试饮活动。
维他奶国际曾被人们称为“港股小茅台”,近十年来维他奶国际这家公司股价涨幅近20倍。维他奶在今年估值最高的时候,市盈率一度升至70.9倍,市净率也达到了16.8倍,随着财报呈现的增速放缓、主营市场表现疲软等情况,市场对维他奶的高估值逐渐回落,但目前维他奶的市盈率仍有44.56倍,而市场食品饮料行业的估值均值在30倍左右。 四大市场表现疲软,内地市场增速大幅下滑
维他奶国际豆奶市场主要集中在澳洲及新西兰、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市场(主要涉及香港、澳门当地以及出口业务),新加坡主要是以销售豆腐产品为收入主力。
《资本一线》了解到,2018/2019财年中国内地、香港业务、澳洲及新西兰以及新加坡市场,分别实现收入46.28亿港元、22.64港元、5.22亿港元和1.12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25.08%、4.81%、3.98%和7.69%。
而上一财年(2017/2018财年),上述4大市场收入增速分别为38.78%、-0.42%、6.36%和4%。
再看看2019/2020财年上半年的业绩,维他奶在四大主营市场的表现就更加疲软了。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业务(香港、澳门及出口)、澳洲及新西兰新加坡的收入增速分别为8%、0.0%、-6%和2%。
其中,中国内地市场作为维他奶最重要最大的市场,2019/2020财年上半财年业绩显示,中国内地市场收入32.44亿港元,同比增长仅8.42%,而2018/2019财年的增长率为25.08%。公司认为,在去年同期强劲增长以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增长表现“温和”。
除了受货币贬值的影响,公司分别对各大市场表现解释:香港市场受到部分较预算延迟执行的创新计划影响;澳洲及新西兰则是极端干旱天气导致当地大豆成本上升、生产受限制影响;新加坡在投资业务拓展之余录得收入增长。 左手豆奶,右手柠檬茶,维他奶不好卖了吗?
《资本一线》走访线下超市发现,各大超市均有维他旗下的豆奶及柠檬茶产品在售,在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上,维他豆奶及维他柠檬茶在电商平台上也有不错的表现。记者打开京东搜索维他柠檬茶,光评价就已经有174万+,经典原味豆奶的评价也有77万+条。
据中国品牌网显示,就豆奶而言,国内豆奶品牌影响力指数排在前四的分别为维维豆奶、永和豆浆、豆本豆和维他奶,其中维维豆奶更是号称连续十余年名列市场占有率和销量第一位。
据了解,2014-2018年期间,有机豆奶的复合销量增长速度是牛奶增长速度的8倍左右,其中2018年有机豆奶成中国家庭消费增长较快的饮品品类,豆奶类产品也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上。可以说,豆奶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不过目前豆奶市场各大品牌的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豆奶口味差别小,产品力不够显著。维他奶在今年推出如无添加蔗糖豆奶、“青亲地球” 纯味豆奶、巴旦木仁咖啡风味植物蛋白饮料、无糖茶系列等产品,以利乐包、瓶装等多种包装形态出现在销售终端,想要丰富自身的产品线,不过在市场上表现平平,这一点从其财报显示的业绩就可以看出。
另外,据《资本一线》了解到,维他奶在中国的扩张并不是很快。1994年大陆的第一个厂深圳厂投产,这个厂最早更多是满足香港的消费。
1998年上海厂投产,2011年佛山厂投产,内地市场的业务量才真正开始起飞,增速不断上行,但到2016年增速开始下滑(2015年9月30日-2016年3月31日增速放缓至15.12%,2016年3月31日-2016年9月30日增速进一步放缓至7.01%),或许是受其产能限制。
之后2016年武汉厂投产,带来的是增速重新上行。据悉,公司正在筹建的东莞厂预计2021年4月前投产,或许会为新一轮的放量助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