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网  >  探索 > 正文

人性的弱点:数一数投资理财中的行为偏差

现代投资理论的先驱是马柯维茨,发明了大名鼎鼎的投资组合分散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Mean-Variance Model),这个模型假设我们投资者都是完全理性的、我们啥都懂、所有信息也都公开透明,我们掌握了全面的信息并用来做投资决策。

但是一听这些假设就不靠谱啊!古语有云“人非圣贤”,人本来就是一种非理性动物,也不可能啥都懂,另外,就全面的信息来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市场可以做到信息的完全公开透明。所以假设就只是假设,是马先生为了研究模型的一系列完美前提。

那么,对比传统金融理论中一系列理想化的假设,在实际投资理财过程中,人们是怎样的呢?会完全理性投资吗?答案当然是NO。根据行为金融对投资行为的研究,人们在实际投资理财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偏差,总的来说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也就是在认知上、处理信息过程中常见的偏差;另一类是情感偏差(emotional bias),这一类更多的是我们潜意识行为。

在投资过程中,很多现象都与行为偏差有关:为什么会有人套牢?为什么专家总是预测错误?为什么总有一群投资者那么容易被洗脑?为什么股价会有趋势?市场会有泡沫和崩盘?今天就来和各位看官细数投资过程中的常见偏差,欢迎对号入座。

人性的弱点:九大常见认知偏差

1、经验偏差 Representativeness

“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认为…”

主要指人们习惯于用过去经历所形成的经验来推测未来,然而事实上,我们人生经历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过去经验的靠谱程度也是值得怀疑的。投资过程中很多例子:一家公司近几年的业绩好,于是就推测他未来业绩也会一直好,但是我们都知道经济是有周期的,企业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可能一直好。再如,一个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去年以来股价一直涨得很好,但最近有个负面新闻,说他在经营方面出了一些问题,可能要破产,于是有的投资者就会选择赶紧卖出股票,这就是基于最近发生的事件推测将来“会跌”而做出的决定。但其实只要进一步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大公司的经营能力是比较强的,扭转局面的概率比破产的概率大的多。

2、控制幻觉 Illusion of control

“我精心选择的绝不会错”

主要指人们觉得自己的行为能影响一个客观事件的结果,然而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你的影响力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这不仅仅是在投资行为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扔骰子,如果想扔个大点数,很多人会卯足了劲儿使劲扔,而想要得到一个小点数时,他则会轻轻一放,但难道真的轻重和点数是成正比的吗?其实稍微懂点概率的都知道,所有点数的概率都是一样的1/6,觉得轻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这完全是心理作用。投资过程中也有例子,很多人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去研究这个行业或股票,就错误的以为这只股票一定会涨,因为产生了自己会影响股价的控制幻觉。

3、保守主义 conservatism bias

“固持己见,反应慢半拍,当变不变”

主要指人们一旦形成某种观点和思想,当新信息来的时候会拒绝改变原有观点,如果必须改变,那也会“慢半拍”。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花费了很多力气才得到当前的结论,我们当然不愿意轻易推翻它,哪怕它是错的!比如:一个公司业绩明显改善,本应该马上作出反应,买入其股票,但是更多的人会表示“我再看看”,“看看情况再说”,往往是等到上涨趋势已经形成、确认了,才会买入,行动都是慢半拍的,这样就会错过交易机会。

4、事后诸葛亮 hindsight bias

“我早就知道…”

比如我们现在站在2019年,看08年股市6000点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说“我早就说了那个时候要卖”,但其实当时的现实情况是,无数机构反而放出了“看向10000点”的观点,是没有多少人觉得股市会见顶的。会说“早知道”是因为当我们现在回顾时,趋势已经非常明朗,人们常常感到当初是不可能没预测到如此明确的趋势,所有人都应该可以看到。另外,每当大盘大涨或大跌时,总有抓人眼球的“砖家”出来总结三大利好、五大利空;再如投资者在泡沫破裂后便神奇的具备了识别泡沫的能力,也都是典型的“早知道”例子。

这个偏差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家会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觉得自己很多事情都预测准了,从而自信心爆棚,会误导投资,过度交易。我们在复盘的时候,尤其容易犯这个错误,解决的办法就是把交易纪录写下来,摒弃后见之明,在市场面前心怀敬畏。

5、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只听甜言蜜语,不听逆耳忠言”

有句话说的好,人们永远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信息,而自动屏蔽掉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时倾向于收集确认证据,而不是评估所有可用的信息,这就是典型的确认偏差。

举个例子,在分析一个股票时,有的分析师早早提出了假设,觉得这个股票很好,他努力的寻找所有能够证明他假设的论据和数据,而自动忽视了那些反对他这一假设的数据和信息。再如,券商研究报告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正如我们预料的”,其实他们的报告里预料了好多东西,一大部分根本就是没谱没影的事儿,然而最终的报告中,他只会展示少数几个预料中了的,其他的一概不提。电视上的股评家们,都喜欢高调地宣称,前几天推荐的股票连续几个涨停,可是他们从来不说,他同时还推荐了其他很多组合,都跌的一塌糊涂。

6、赌徒谬误 Gambler’s Fallacy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主要指如果某件事情在某段时间内比正常情况发生得更频繁,人们就会觉得它在未来发生的频率就会降低(反之亦然)。这么说比较抽象,还是举扔骰子的例子,如果你扔骰子连续5次扔到1点,那么下一次你是不是就会再扔到1点的概率会很低,毕竟连续6次扔到1点的可能性也太小了?其实这就是个错觉,因为每次扔到几点的概率是一样的,而每次扔骰子是独立的,不会受到之前结果的影响。

在投资行为中,赌徒谬误常见的表现是,当交易者经历了连续的亏损后就会错误的认为下一次交易盈利的概率会更高。如果每次交易的结果是独立的,那么事实上,下一次交易的胜率和之前的连续亏损根本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坚持策略,而非因错误的概率估计去赌大小。

7、框架依赖 framing

“全都是套路”

主要指人们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问题是怎么问的。举个例子,假设现在你站在一个岔路口,左边的道路有1/3的机会活下来,右边的道路2/3的机会你会死,你会选哪边?很多人会选左边,因为“活”这个字听起来吉利一点。但你仔细看看,两边的概率其实是一样的。

还有个小故事,也是在讲framing的技巧。说古代有个将军老打败仗,给皇帝写汇报的时候,写“屡战屡败”,他的军师给他支招,让他改成“屡败屡战”。结果皇帝看了以后,不仅没砍他的头还嘉奖了他,觉得这位将军虽然打了败仗却还继续在战斗,多么百折不挠!其实皇帝就是被套路了。很多上市公司也是,说我们公司今年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然而换个角度来理解,其实这就是说公司经营不善遇到了许多困难,只是换个说法套路你罢了,而这就会让你错误的评估上市公司的风险。

8、锚定偏差 anchoring

“我的心里有杆秤”

锚的意思其实就是参照物。一个股票从30元每股涨到50元每股,又跌回到40元每股,你对他的预期可能就会是一定要涨过50元每股再卖,因为它曾经到过50元每股。这时候,你就被锚定在50元每股这个价位上了。另外,当人们找不到参照物的时候,就会莫名奇妙随便选个东西作为参照物。比如你刚填了你身份证号码,现在让你预测一下你所在的城市有多少个老师,你可能莫名其妙地就填了你身份证后四位。

9、易得性偏差 availability bias

“想到啥就是啥”

主要指的是当人们评估问题或决策时,往往会参照脑海中最容易想起来的那些示例。举个例子,假设最近你有个邻居死于脑溢血,然后问你你觉得脑溢血死亡率高还是心脏病死亡率高,很大概率下你就会回答脑溢血。同样,我们每天看财经新闻,假设今天早上你听到好几家财经新闻都在集中报道某几只股票,那么很有可能在晚些投资的时候,你就会选择这几只股票,因为他们会最先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这其实就是偷懒,因为越容易想起来越省力,但最先想起来的是不是就是最正确的呢?在这种认知偏差下,人们在投资中往往错误地被近期发生的事情所左右,过分看重最近交易的结果,并让这些交易来支配他们未来的决定,亏损后,往往急于回本,盈利后,又会变得信心爆棚。

以上就是投资过程中最常见的九种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其实是可以纠正过来的,只要你认真拯救一下,养成给记录自己投资行为的习惯,做到兼听则明,常常下意识地多反思审视一下自己,克服这些认知偏差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与根植在人类的基因和潜意识里的“情感偏差”相比,认知偏差就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