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网  >  新闻 > 正文

东坡文化高峰论坛在惠举行,看看大咖们都说了些啥?

东坡文化高峰论坛多维度探讨东坡文化时代内涵

惠州可打造大湾区东坡文化研学基地

↓↓↓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11月23日,2019广东旅游文化节暨第十届(惠州)东坡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东坡文化高峰论坛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举行,论坛以“解读东坡文化时代内涵 提升城市品牌传播价值”为主题,来自各地的东坡文化研究专家和惠州本地专家学者、东坡文化爱好者聚集一堂,挖掘探讨东坡文化,300多位来自惠州高校的师生现场聆听。

专家们一致认为,东坡文化是惠州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品位的城市,一定是在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城市。打造一流的城市文化品牌,关键要在特色上下工夫。惠州作为苏东坡唯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寓居过的城市,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世界级的眼光和气魄做好每一个东坡文化的精品工程,使惠州成为向世界展示东坡文化的重要窗口。当前,惠州正全力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如何让城市的个性更加凸显、特色更加鲜明、气质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靓丽,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可忽视,传播的力量不可忽视。以文化激发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品牌传播价值,正是这次高峰论坛的主旨所在。

东坡文化高峰论坛现场。

◎主题分享>>>

■盖龙云(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特约研究员)

苏东坡从政观人生观价值观仍有现实意义

“汲取东坡智慧,向更加文明的社会目标迈进。”盖龙云认为,“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寓居惠州,是惠州建城两千多年历史中重要的大事件,今天,惠州是全国最具活力的地级市之一,成为人们关心关注的“惠民之州”,不仅因为它改革开放走在前列,也因为这里曾是苏东坡建立“平生功业”的三州之一。

盖龙云说,苏东坡寓惠期间,留下的一棵树(荔枝树)、一个桥梁工程(建设东新桥、西新桥)、一个饮水工程、一次农具革新、一座小山等故事,均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民众谋福祉的经典案例,同时也有许多对人生的思考。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苏东坡在主持修建东新桥后,出现了“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的盛况,而修建西新桥,也使百姓们“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以示庆祝。人生思考方面,苏东坡在《记游松风亭》一文中说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表现了苏东坡为人坦诚、天真、乐观豁达的一面。

盖龙云更在现场引用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指出,苏东坡先生在那个遥远年代里,是仁爱恤民的。并总结出“成事有余,仁爱恤民,注重调查,廉洁担当,忧国深切,愈挫愈奋,寓庄于谐”作为苏东坡为政的七大特点。

此外,他在寓惠期间的诗文里表达的从政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对今天的我们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比如,如何面对事业与进退、如何面对挫折与坎坷、如何面对退休与年老?在坎坷官运中,苏东坡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乐观向上,每到一处,必定有所作为,造福于民,并得到民众拥戴。

因此,盖龙云相信,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并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各类社会治理实践之中,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着。从此意义上说,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研究苏东坡的现实意义所在。

■刘清泉(中国苏轼研究会副秘书长、《苏轼研究》主编)

让更多人熟悉立体的东坡文化

“对东坡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惠州一直在发力,尤其是修复位于白鹤峰的东坡祠,使得研究东坡文化又多了一个重要载体。”第三次到惠州的刘清泉说。

刘清泉指出,东坡文化不仅是一种代表、理念、精神,更是一种符号。在全域旅游时代,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苏东坡就像一个旅游形象大使,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就要用好这张文化名片。惠州在传承东坡文化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至今保存下来的苏轼故居只有眉山和惠州,而惠州白鹤峰是他真正意义上自己购置的“家”,是他全心营造的居所,代表他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惠州修复了白鹤峰上东坡故居,可以借助这个载体挖掘苏东坡关于“家”“安居”的理念,以及苏东坡对居家环境临水、植竹等的追求。

东坡曾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文化是跨地域、跨城市的,刘清泉认为,目前拥有东坡足迹的城市有18个,这些城市需用好苏东坡这个共同的文化平台,集约城市东坡文化品牌联盟力量,打通城市间的文化研究、研学、旅游资源,同时每个城市发挥独有的文化特色,深度打造、宣传不同城市的东坡文化,形成强大的“文化+旅游”效应。

“不仅国内研究东坡文化,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也在研究东坡文化。”刘清泉指出,惠州是一座富有魅力的旅游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中重要的城市,不仅吸引海内外游客,更吸引国际投资者、企业家、文化专家学者,惠州需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大吸引力,开发东坡文化研学教育,吸引更多海内外学者、学生到惠州研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坡文化研学基地,形成“文化+研学”效应。

如今,全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挖掘、利用东坡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形象。刘清泉认为,要让一个立体的东坡文化为更多人熟悉,推广东坡文化要面向年轻一代,例如在中小学广泛开设丰富、有趣的东坡文化课程,“但这需要掌握好度,润物细无声,让广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例如可以把课堂开在东坡祠里,让学生导演、演出东坡情景剧等,让学生有参与感。”这样才能让东坡文化代代传承。

■张陵(文艺评论家、《文艺报》原副总编辑、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每个时代能说出每个时代的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留下的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4000多篇散文,是我们民族宝贵精神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论坛上,张陵作《我们怎样讲述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漫谈当代文学苏东坡传记中的主人公形象塑造》主题分享,以两部对社会对读者影响大不相同的传记作品作比较,阐述如何讲述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

张陵介绍,目前有两部苏东坡的传记作品对社会对读者影响比较大,一部是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另一部是王水照、崔铭合著的《苏轼传》。两部作品的创作思想、写作方法、人物形象塑造和风格有着鲜明的不同倾向。前者完全是林语堂式的率性自由表达,更多是从人性的光辉、精彩、追求、解放等人本主义精神上去灵动诗意地读写苏东坡,体现出作家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王水照、崔铭的《苏轼传》的创作思想是从唯物史观的哲学层面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基本思想和精神风貌,写作手法更接近现实主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重点写传主文学文化方面贡献,突出传主性格中率真性情、大方坦荡、看空人生、逍遥自在的人格魅力;王水照、崔铭的《苏轼传》,则把传主放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态环境中,从他性格构成的方方面面入手,比较全面地分析传主的性格和成就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传主个性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还原出一个更接近真实意义上的苏东坡,突显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理性力量。

张陵认为,王水照、崔铭的《苏轼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值得关注。作品塑造了苏东坡政治家、中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时代文化大师的形象,有文化复归文化守望的意识,更有思想探索意识,给人以更多思考。

“每个时代,都能说出每个时代的苏东坡。今天我们说苏东坡,应该把他放到中国故事的思想框架中,从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层面上,超越个人的喜好,阐释他的思想、精神,注意防范一种高度商业化的倾向,苏东坡可以是我们人生的导师,他的精神传承的不能变为煲煮的‘心灵鸡汤’。张陵说。

■朱小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内与海外》杂志主编)

东坡是“忠直”的表率

在对古代先贤、名家的追记中,苏轼最推崇谁?有人说是陶渊明,又有人说是屈原。朱小平研究后认为,苏轼提及和评价最多的前朝诗人,乃是屈原。

那么,苏轼是怎么理解屈原的,两位相隔上千年的大文豪之间有什么“情感交集”,或是相似的思想品质?朱小平在以《苏东坡与屈原》为题的主题演讲提到,苏东坡最早与屈原有关的诗应是《屈原塔》,可以说代表着他对屈原的认识:“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层层推进,情感真挚,尤其是“世俗安得知”这一句,更是似有隐喻,似是借古讽今,以示对自己仕途不顺、屡遭贬谪、不被世人理解这种坎坷命运的不满。

他认为,苏东坡的《屈原庙赋》是在他所有涉及屈原的诗文中最为重要的一篇,以驳论体文赋,反驳前人对屈原不公正的评价,从而完整而全面地对屈原的人格和节操予以高度评价。苏东坡认定屈原才是真正的“君子”“贤”者,感慨“何悲”,批驳了贬损之论,申明了原心大义,坚信“忠直”不泯,“子所安兮”,其实暗指苏东坡自己就是“忠直”的表率。

朱小平说,苏东坡虽然肯定屈原的“忠”,但更强调屈原的节操,他在《竹枝歌》中特别吟咏:“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吁嗟忠直死无人,可怜怀王西入秦”,苏东坡在诗中两次强调“忠直”,与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评价多了一个“直”字,其认识高度完全不同,含意极深,这也完全符合苏东坡的个人品质。

张陵认为,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以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如何真正让惠州百姓感受到苏东坡?这就需要打造品牌,建议由政府出面,让更多百姓读苏东坡,读他的作品。

近年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确立“融·创赢未来”发展战略和“喉舌+智库+平台”发展新路径,开创了集团全媒体融合高速发展的新气象,也培养了一大批跨界发展的专家型媒体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编委严艺超就是其中一位骨干记者和青年文史专家。严艺超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从小就非常喜欢东坡诗词和东坡文化,苏东坡在寓惠期间留下的诗词、古迹以及惠州人为纪念他而建设的东坡祠,专门修编的《东坡寓惠录》等,都在国内东坡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也日益成为惠州城市品牌的文化名片之一。他特别提到,苏东坡所游寓过的城市中,惠州是将东坡寓居作品结集出版次数最多的城市,从明代至今至少有14次之多。同时,自宋代以来,东坡祠历代从未停止修葺,前后也多达30多次。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苏东坡已经融入惠州的文化血脉里,把东坡文化作为惠州城市文化来打造具有非常深厚的基础。

◆观众

感受东坡文化熏陶,提升人文修养

“通过论坛我们了解了东坡文化在惠州的影响,感受了苏公的人格魅力,接受了东坡文化熏陶,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格和人文修养。”现场,惠州学院和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共组织了300多名师生前来听讲。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陈晓红老师说,学院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了中华优秀文化课程,学院把这次活动作为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二的熊雨勤介绍,各位专家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对苏东坡的一生和东坡文化进行了阐述,她了解了苏东坡的家学渊源,待人处世等,“我特别敬佩他对人生的态度,被贬时仍保持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现在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遇挫折时往往会一蹶不振,这就非常需要苏东坡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风风雨雨。”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付梦妮建议,东坡文化是惠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各个高校开设论坛讲座,向广大学生宣讲,或者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方式传承弘扬东坡文化,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东坡文化,弘扬东坡文化。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李惠燕说,以前认识苏东坡,都是来自书本,知道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在诗词歌赋书法方面都极具成就的大文豪。来到惠州后,才知道他与惠州竟然有那么深的渊源,而了解了他在廉洁自律、勤政爱民、广交好友、造福地方等方面的事迹后,“感觉苏东坡的形象一下又立体丰满了很多,对他也更生敬佩。”李惠燕认为,苏东坡名垂青史,一方面来自他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个人天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所以才能在文学创作、为官一方等方面都取得丰硕成就。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廖桂旭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马海菊 刘炜炜 摄影 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