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网  >  新闻 > 正文

为圆梦她主动申请加入援非医疗队,离家一年,《新闻联播》是最好的思乡解药

呼和浩特晚报讯 援外医疗是我国医疗卫生部门一项长期、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很多医务工作者都把这一使命当成是自己行医生涯中最高的追求。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刘连珍就有这样一个梦想,幸运的是经过她的争取,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2018年10月3日刘连珍飞跃万里,成为了中国援助卢旺达第19批医疗队成员,直至2019年10月16日回国。昨日,记者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见到了刘连珍,听她讲述了在卢旺达的点点滴滴。

刘连珍和医疗队的同事为圆梦主动申请加入医疗队

援外医疗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虽然卢旺达没有战火连天,但是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医疗条件等各方面与国内还是相差很多。很多人虽然有援外的梦想,但是面对现实的时候还是不愿意去冒任何的风险。

刘连珍与卢旺达患者在一起

“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叔叔就是坦赞铁路上的一名工人,那个时候觉得他好伟大,那个时候我就有这样的想法,什么时候也能像他一样,成为一名援外工作人员。后来当了医生,多次进修,带我的医生就有过援非的经历,而且有三次,第三次援非的时候,因为心脏病发作永远留在了非洲。这使得我对援外医疗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确认了自己的梦想,所以当医院收到上级部门红头特急文件的时候,我只简单地考虑了一下,就向科里提出了申请。”刘连珍说。

出国不同于下乡,对于当时已经50岁的刘连珍来说更是不易。父母、公婆都已经七八十岁,需要人照顾,儿子大学毕业,丈夫还需要上班,离家之后,家里所有的事情就都得交给丈夫一个人来打理,而且这一走就是整整一年。“上午向科里申请,晚上就回家和家里人商量,没想到家里人特别支持我,特别是几位老人,虽然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大了,但是当我说明想法之后,老人没有多想就同意了,这让我非常感动。”刘连珍说。“他们能克服的困难我也能”

在卢旺达做医生,特别是做妇产科医生,条件非常艰苦。当地的妇女很少节育,有的女性从十几岁开始生孩子一直到40多岁,有的怀孕七八个月,因为营养不良贫血严重到需要输血才能维持生命,有的多次剖腹产,腹部器官发生严重的粘连,给手术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风险。甚至医院里的手术包也只有几个,医生、护士更是少得可怜。

刘连珍说:“在当地停水停电是常有的事,有时候手术做到一半突然停电了,我们就得用手机上的手电筒照明,手术服就是皮围裙和水靴,甚至有的时候手术台上的板子都会掉下来。”刘连珍回忆,有一次医院的产科只有她和当地的一位护士值班,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位子宫破裂的妇女。“在我这么多年的从医经历中,只见到过三例子宫破裂的病人,其中一例就是在卢旺达遇到的,子宫破裂会危及生命,而且当时她的尿液中有血,有膀胱破裂的可能,情况紧急,我和那位护士一起走进了手术室,同时向医院医疗队的外科医生求助,大家一起克服医疗器械、手术难度等各种困难,成功挽救了那位患者的生命。”刘连珍说。

类似的事情在卢旺达经常发生,因为贫穷,当地的很多人都看不起病,而且当地有非常严格的医疗分级诊疗制度,一般的病人没有介绍信很难到医院就诊,而到医院就诊的都是重症患者。“因为条件限制,有诸多的不便利,手术的风险也会增加,但是当地的医生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工作的,我也要克服困难和当地的医生一样治病救人,因为我代表的是我的祖国,他们能克服的困难我也能。”刘连珍说。想家想祖国的时候就看《新闻联播》

离家一年,对于一个很少出远门的中年妇女来说,想家是一件很痛苦也很奇妙的事情。也许有的人会说,想家可以打电话、发视频,但是当地的网络还不允许这样做。“会经常打电话,发视频网络特别慢,医院驻地每个房间都有电视机,大家可以通过电视观看国内的新闻,每天的《新闻联播》就是大家最好的解药,一天三次,次次不少。”刘连珍说。

因为远离故乡,远离祖国,对于刘连珍和医疗队的其他成员来说,吃一口家乡饭甚至是家乡的蔬菜都成了难题。为此,他们想尽办法弄来了种子,在驻地开荒种上了黄瓜、水萝卜、香菜等蔬菜。从家里出发的时候,刘连珍还带了一副春联,2019年春节的时候,她和同事一起把春联贴在了驻地的门上。

“最难忘的是今年的国庆节,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邀请我们一起看直播,大家都是凌晨3时多就起来观看,然后一边看一边录视频一边哭,感觉我们的祖国好强大,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好幸福。”刘连珍说。(记者 王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