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网  >  美文 > 正文

宜人贷与宜信惠民夺嫡:上市之路掏空宜信集团?

宜人贷与宜信惠民夺嫡:上市之路掏空宜信集团?

进入2016下半年后,“上市”成为了很多中国互金企业趋势若骛的迁徙地。

对于深陷合规泥沼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上市”这个招牌,除了能够给他们提供一块暖和的、不受尖锐舆论侵扰的栖息地以外,还能为他们源源不断地输送低价且质优的客源果实。这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无疑是再舒适不过的过冬地了。

但表面的波澜不惊下,却仍然汹涌暗藏。

作为最早登录纽交所的中国互金第一股——宜人贷虽然在2016年全年财报中用漂亮的成绩展现了上市的威力。

但不久前“散落民间的亲哥哥”——宜信惠民在互金协会成员名单中的出现,不仅让宜人贷面对了一场“谁嫡谁庶”的舆论危机,也让宜人贷之前的上市路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那么,在两年前的那场入“市”战役中,宜人贷与其背后的宜信集团究竟做了哪些不平凡的举动,宜人贷又是否真的为了上市,而抛弃了他的“嫡亲哥哥”呢?


宜人贷与宜信惠民夺嫡:上市之路掏空宜信集团?

疑点重重的假象

实际上,2015年12月的那一次上市,已是宜人贷在2015年短短一年里的第三次上市申请。

这家号称中国互金第一股的宜人贷,为何足足在第三次才成功登陆纽交所,除了大环境本身的一些波动外,美国的证券交易机构本身,也并不待见这支所谓的P2P潜力股。上市前一年里的蛛丝马迹,都让美国觉得太“假”了些。


宜人贷与宜信惠民夺嫡:上市之路掏空宜信集团?

(图片来源:郑敦元《P2P中国化历程》)

一是中国P2P模式的通病。正如上图所示,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美国P2P企业采用了相对纯粹的运作模式,而中国在这方面则设置了“重重套路”。

鉴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骗子多、老赖也多,贷款人基本做不到充分客观评价借款人的资信,也难以承受借款人逾期、坏账的处置成本。中国的P2P平台只好主动出击,搜寻并判定合格的借款人,并对贷款人承担兜底责任,向贷款人和借款人不仅收取信息服务费,还收取担保费等交易费用(下图所示)。


宜人贷与宜信惠民夺嫡:上市之路掏空宜信集团?

(图片来源:郑敦元《P2P中国化历程》)

所以纵然宜人贷主要的业务模式还是个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债权转让的P2P模式,并未涉及更为激进的P2B、A2P业务模式;并且在招股书、IPO路演中,宜人贷称自己是国内首家完全由银行作为托管方提供客户资金第三方托管的P2P平台,但美国依然不看好这家槽点满满的中国P2P企业。

二是宜人贷在利润方面的种种“假象”。据当年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宜人贷2013年亏损834万,2014年亏损450万,而2015年上半年竟然是盈利1700万美元。

半年时间内完成“逆转”,这个过程看起来虽然像一记绝杀,但事实是,宜人贷网上借款人的借款增长率受宜信关联交易(宜信线下推广团队找到客源,介绍他们上网申请贷款的规模影响非常大。

为了减少综合成本,杜绝线上获取借款用户成本高企的情况,宜信倾其所能,以低廉的价格,把自身利润高的借款人推送给宜人贷,给宜人贷送去了大大增加的利润。

但这些在美国人眼中,并不是一家待上市企业的真正发展轨迹。那么,宜人贷是否真的是吸附在宜信身上的“吸血鬼”呢?这与之前我们所提到的宜信惠民,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宜人贷与宜信惠民夺嫡:上市之路掏空宜信集团?

一份资料背后的大换血

在一些媒体渠道与之前的资料中,我们都能得到关于宜信以及唐宁的信息。作为国内最早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之一,宜信的版图早已超越了一般的P2P借贷平台,其业务范围包括财富管理、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信用数据整合服务、小额贷款行业投资等,涵盖数十家子公司。

不过由于其体量过于庞大,我们无法完全统计出宜信这艘巨轮下,究竟捆绑了多少家“唐式企业”。

可以肯定的是,宜人贷的出现,是这家早在2015年便拥有4万雇员、年交易规模超过500亿的庞然大物的“上市梦想”,而在这个梦想背后,便是宜信一步步的盘算与谋略。

通过网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身为长期布局在线下的金融企业,宜信其实早在2002年已成立了宜信惠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来试水线上金融业务,而宜信惠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就是宜人贷的“亲大哥”——宜信惠民的运营主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