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网  >  历史 > 正文

西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巴鲁制作箭头

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米林工布毕秀制作技艺传承人巴鲁

工布响箭是工布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也是工布地区在庆祝丰收、迎接新年等重要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竞技娱乐活动。随着全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2007年,林芝工布响箭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工布响箭产生的“工布箭舞”也被列为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制作毕秀

一项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

为了详细了解工布响箭的发展情况,记者联系了林芝市工布响箭协会主席索朗次仁。索朗次仁告诉记者,响箭协会成立于1997年,在20年的时间里,成员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100多人,他们一直以传承和发展工布地区的传统文化之一——响箭为主要任务。“之前林芝市只有几个县里的男子喜欢射响箭,但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响箭现在已经覆盖全市,林芝市不仅有响箭协会,即使是县里的每个乡镇,乃至每个村子都有村民自己的射箭场。”索朗次仁说。

毕秀

索朗次仁介绍,虽然响箭发源于工布地区,多年来也只有工布地区的男子射响箭,但是作为一项竞技类表演项目,在自治区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工布响箭已经从单一的表演形式发展成全民参与的体育运动。“人们在射响箭的同时也达到了健身的效果。”索朗次仁说。

除此之外,记者还了解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2015年,我区运动健儿们曾带着民族式摔跤、马术、押加、传统武术、射弩、民族健身操6个竞赛项目,以及响箭、马术技巧、抱石头、久河卓舞、蓝天下的生命律动5个表演项目,参加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虽然响箭是以表演项目参加的,但是精彩的表现给全国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索朗次仁介绍,为了在全区甚至更广范围内更好地推广工布响箭,2016年,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一个与响箭相关的培训班得以正式举办。索朗次仁说:“工布响箭最早只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在节日活动中,经过许多人的努力,现在它已经不是过节时的专属‘表演节目’,更多的是以‘运动’的理念被人们接受和发扬光大。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布响箭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毕秀

退休教师结缘毕秀技艺

据了解,作为林芝的特色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布响箭于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芝市巴宜区的米瑞乡,也因响箭入选“中国文化艺术之乡”。响箭把休闲娱乐、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结合在一起,至今盛行不衰,并被列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

在林芝市工布响箭协会主席索朗次仁的推荐下,记者联系到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米林工布毕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巴鲁(毕秀即响箭的箭头)。巴鲁曾是一名教师,退休之后开了一间出售弓箭和毕秀的店,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巴鲁还担任着收徒传艺的任务。在米林工布毕秀传习所,巴鲁负责传授技艺。

说起与毕秀的渊源,巴鲁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他发现身边有人在玩毕秀。“咻、咻”的响声让他对毕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真正与毕秀结缘,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有个亲戚知道我所在的地方有人玩毕秀,他让我帮忙要一对。我就去找,别说要了,拿着钱都买不到,我才明白它的稀缺。”巴鲁说。

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巴鲁遇到了一位可以教他制作毕秀的人。对方见巴鲁诚心学,就答应教他。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之后,巴鲁掌握了毕秀制作技艺。从此,巴鲁与毕秀工艺结下不解之缘,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

毕秀

为传承文化担起更多责任

巴鲁介绍,他制作毕秀的原料多采用米林当地产的硬杂木,比如桑木、核桃木等。制作毕秀需要用刀将木头加工成长5厘米左右、周长3厘米左右的圆柱体,再将圆柱体两端横截面磨至平滑。然后再选取一个截面进行绘制,然后通过标记、绘制、雕刻、打眼、黏合、磨光、润色、晾干等步骤,毕秀就算制作完成了。

巴鲁告诉记者,制作毕秀一方面传承了文化,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他的生活。“10多年前的一天,有朋友从瑞士到西藏,走的时候从我这里带了几对毕秀。回去后不久,那位朋友又下了100对毕秀的订单。”巴鲁说,因为时间紧,他只完成了80对,那批订单给他带来了6400元的收益。

因为有着毕秀制作的手艺,从学校退休后,巴鲁就开了间“工布毕秀专卖店”,里面有毕秀,有弓,也有箭。巴鲁说,每年他都可以做很多毕秀,少则五六百对,多则达上千对,一年的收益,除去成本也有几万元,制作毕秀让他的生活条件好了起来。

因为林芝人对响箭的热爱,也因为毕秀的制作技艺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可以帮助传承人改善生活条件,因而使得更多人对毕秀制作技艺有了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