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网  >  历史 > 正文

【治国理政新实践·浙江篇】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出新招建德“街长”治镇有成效

浙江在线4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周洲 通讯员 严卫华 陈芳 “近些日子,车辆违停、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现象明显减少了。”浙江省建德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办常务副主任周向阳说,今年以来,建德的各个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干部群众都非常愿意参与环境整治。

建德的改变,靠的是一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组织管理架构的创新。今年1月起,为加强道路街面整治一线管理力量,建德在全省率先推出“街长制”。乾潭镇日前公开进行的“民间街长”招募中,报名者达近百人。戴着红袖套、挂着哨子的“街长”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什么要设立“街长制”?周向阳说,这得从整治小城镇顽疾说起。一方面,城镇管理仅依靠执法部门力量,小城镇顽疾难以得到有效治理,未能把一些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就会造成后期治理成本抬升;另一方面,城镇管理涉及部门众多,职能常有交叉,“多龙治水”之下,推诿失管现象成为共性难题。如何实现管理长效化,建德选择让“街长”包干负责。

“每天上午7时到下午4时,我们都会沿街巡逻。”乾潭镇“民间街长”王光朝说,从检查空调外机到规劝占道晾衣,从查看路面破损情况到清理街边“牛皮癣”,“街长”的工作事无巨细,一发现问题,能劝阻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会马上拍照上传到平台,由镇里协调处理。

周向阳认为:“街长包干,使排查问题更细致,落实责任到人也更明确。”在“街长制”铺开落地过程中,建德根据不同小城镇的区域特点、道路情况和人口分布等,灵活演变出多种工作模式。

乾潭镇街道平直方正,城镇发展水平较高,推行“街长制”充分利用了镇民自治,10个治街小组成立后,每组分管一条街,由镇干部带头,城管、交警、工商等部门和“民间街长”联合参与;而大洋镇背街小巷较多、道路不规则,“街长制”因地制宜转化为“路长制”,“路长”全由镇村干部担任,“责任田”也从一条街拓展为一个相对规整的区块。

除了因镇施策落实“街长制”,“街长”的职责也从单一管理升级为群众的“传声筒”。在大洋镇英烈路旁,原本规划了一个停车场,据当地不少群众反映,该停车场离住宅区较远,并不实用。“路长”得知后,将意见及时上报,镇里立刻与规划单位开了碰头会,最终更改了规划。

“街长制”带来的变化,建德百姓感受最深。从前街面有乱象,治理过后常有反复;如今街头处处可见党员干部、青年团员、志愿者等参与治镇的身影,每个街口都设立了“街长”公示牌,市民可以随时监督和反映问题。

今年,建德初步确定近300个小城镇整治项目,“街长制”在全市95条主次干道全面铺开,并完善考评制度,包括非法占道整治、违法建筑整治和桥下空间整治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