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网  >  历史 > 正文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现实比剧情更魔幻

原标题 为什么“大尺度”?为什么是陆毅?

《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

《人民的名义》海报

这几天,很多人的表情包已经换上了“达康书记”最新款,一把年纪的“各家书记”,在网络上享受到鲜肉级别的追星待遇,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以下简称《名义》)正一跃成为当下的荧屏爆款,全民追捧,全民讨论。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体现——原著小说也供不应求,上市短短三个月,已在加印第6印,累计发行约40万册,不少地方还卖断货,紧急补货还订不到,只能预订。

在新华书店杭州解放路店,进门处专设了《人民的名义》独立展台,仅这一家门店就销售了近200本,大大超过今年上一个爆款《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视剧的原著小说。

而该剧的相关主创,这几天来也被蜂拥而至的采访邀约包围,两部手机接电话都不够用。

这是一部不靠大IP,不靠流量明星,没有狗血剧情,事先零宣传的剧集,那么它到底是凭什么火起来的?钱报记者对此进行了全方位采访,还原沉寂10多年的反腐剧险中求胜的颠覆之路。

为什么“大尺度”?为什么是陆毅?

《人民的名义》荧屏大热,记者专访编剧周梅森,他说现实比剧情更魔幻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对于最近大火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来说,身兼艺术总监和编剧的周梅森,无疑是这个“爆款”的基础。

周梅森以《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政治小说闻名。在出版《人民的名义》前,他的上一部小说《梦想与疯狂》出版,已经早在2009年。而这一类的反腐剧,更是阔别卫视黄金档十余年。

而这次的回归,大家首先被该剧的尺度惊到了——直接揭示到副国级。

因曾在政府挂职,并与一些官员多年交往,周梅森得以了解官场运行的逻辑。他曾透露,“我认识的很多官员都‘进去’了。”

如何拿捏这“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钱报记者昨天对周梅森进行了专访,更多地探知他对这部剧在立意、演员、节奏方面的看法。

如此大尺度是怎么做到的

现实比这还魔幻

《人民的名义》这本小说写了八年,改了六稿。电视剧出来后,很多人被它的尺度惊到,而周梅森却说,现实比这还魔幻。这么大的尺度,是博弈的结果,还是孤例?

钱报:创作时是如何把握尺度的?这部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是否给了您更大的底气?

周(以下简称周):关于尺度,首先有一个基本立场的把握。这部剧能够播出,就是反腐的一个重要成果。反腐为的是整治政治生态,拯救世道人心。站在这个立场来把握,就是最准确的尺度。你的所思所想,和社会所思所想,以及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的所思所想,都能寻求到一个共同点。

我觉得,创作者和文化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推手”的关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最终要寻找最大公约数。这部戏的成功在于,我们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钱报:侯勇饰演的贪官赵处长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原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当时您看到落马贪官的新闻,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触动?

周:现实比我们有想象力,有时比电视剧还魔幻。你能想象到一位官员的家里藏着两亿多现金吗?当时我们也犹豫过,要不要把这个两亿多拍出来,后来觉得不把这个魔幻的现实拍出来,观众没有那种切身的体会。

钱报:现在大IP盛行,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越来越少,《人民的名义》的走红,是否传递出一种“现实主义剧”回归的信号?在您看来,“反腐剧”的春天,到来了吗?

周:一开始我都不敢相信这个故事能写到今天这个程度的。

故事写到一半的时候,我把稿子拿给中国作家协会的老党组书记翟泰丰看,他也是我们这部戏的艺术顾问。他就说,坏人只写到一个公安厅长,十八大后倒掉这么多的贪官,反腐形势这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过去我的电视剧送上去,总要脱层皮,改800处都便宜你,改三个月到半年是正常的,免不了还要争吵干架。这次送到总局,很快就审完了。总局让专家们提意见,变成了表彰会和研讨会。

现在的反腐作品,政策放宽了,大家比较有信心来正视这种政治生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