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5日电 题:半个世纪的“重逢”——记“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夫妇合葬
中新社记者 张素
近半个世纪后,一对中国科学家夫妇终于“重逢”。4月5日,人们遵从老人的遗愿,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原副所长、“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和李佩夫妇举行合葬仪式。
力学所内矗立着一尊郭永怀的白玉雕塑。1988年,在他因公殉职20周年之际,李佩做主将其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请”到这里。“我知道老郭不愿意住在那里,他要和大家住在一起。”郭永怀的同事谈庆明记得李佩这样说。
2017年1月12日,李佩在北京病逝,她想“与老郭埋在一起”。经对塑像改造,两人得以合葬,碑面上新刻了两行文字:“一对伉俪,两种传奇;怀瑾佩瑜,师表后继”。
时钟拨回到1956年,在大洋彼岸的郭永怀收到挚友钱学森的邀请。“你到中科院的力学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了‘办公室’。”钱学森在信中描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
郭永怀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举家重返祖国。他担任力学所副所长,制定了力学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带领团队在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学和爆炸力学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他还用不少时间去培养研究生。
白发苍苍的上海大学终身教授戴世强今日回忆导师:“我们了解郭先生的上班规律,他从中关村北区经由灌木丛中踱步而来,颀长的身材,带着鸭舌帽,一路走一路低头沉思。我们也不敢打搅,就在后面悄悄跟着。”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俞鸿儒,仍对60年前第一次到导师家里拜访记忆犹新。他说:“郭先生坐在沙发上笑着,都没怎么说话。李先生很和蔼,讲了许多在国外的见闻,还用刚出炉的中关村糕点招待我们。”
随夫归国的李佩,先是为中关村地区陆续筹建起幼儿园、医务室、电话局、西点铺等生活设施,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一职。
“她用全英文讲课,让我们听到既亲切又标准的伦敦音。那种气质和风度是我一辈子没有见过的。”戴世强说。
更令学生们感慨的是,李佩在经历中年丧夫、晚年失女后表现出的那种柔韧与坚强。办社区讲坛、建互助中心、率队翻译《钱学森文集》,她成为照耀中关村的“灯塔”。
“我仍然能够感受到李佩先生正在用沉静笃定的目光,微笑着注视我们。”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董军社说,“他们的离去不是带走了一个时代,而是为我们诠释了在一个时代中,个人应有怎样的责任和担当。”
不少前来缅怀先生的人,总会重复着郭永怀的一句话:“我们,你们以及你们以后的两三代人要成为国家力学事业的铺路石”。这个接力棒,今已传到年轻人的手上。
2007年,李佩曾将全部存款一分为二,分别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郭永怀奖学金。力学所助理研究员王晓亮是奖学金的获得者。“两位先生为年轻人竖立了一个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教育我们要保持责任、义务、爱、奉献和艰苦奋斗,争做这个时代的铺路人。”他说。
如今两位老人同眠于苍松下。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往来间也总会在此驻足停留。雕像旁,郭永怀生前最喜的迎春花开得正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