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下午,武汉体育中心足球公园里,5岁男孩贾浩麟在绿茵场上左冲右跑,踢球带球。当天,在教练胡雅倩指导下,14位小伙伴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小型足球赛。这是武汉军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一个缩影。大型运动赛事结束后,场馆如何利用,是个世界级难题。军运会圆满落幕,其场馆将如何利用?记者就此进行探访,获悉目前已有担当赛事教学基地培养人才、申办新的赛事、向社会公众开放、交专业机构运营等多种思路,武汉在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方面,正在破解这一世界级难题。
发挥培训作用:场馆成为教学基地
昨日下午,武汉体育中心足球公园草坪上,十几个儿童在冬日的寒风中运球、带球、传球、射门……武体培训教练胡雅倩正指挥他们训练脚内侧传接球。军运会结束后,这里成了少儿足球训练的营地。据悉,武汉许多体育场馆在赛后担起了教学培训的职责。
本届军运会比赛的一大特色是,利用高校场馆较多,而高校场馆因其承担了人才培养功能,所以赛后的利用率相比社会场馆更高。
如武汉商学院新建的马术场和游泳馆,在军运会之后,又于11月承办了2019年现代五项亚洲锦标赛暨2020年冬季奥运会的资格赛,学校也借此机会提升了教学条件。“马术场将用于马术专业教学使用,培养马术人才。”武汉商学院体育学院院长夏云建认为,今后还可以高校为主体承办品牌赛事,提升场馆利用价值。同时,该校场馆未来还计划对公众开放,造福周边群众。
军运会期间举行了击剑比赛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南校区体育馆,近期又相继举行了武汉市青少年击剑比赛、湖北省击剑锦标赛。目前,该场馆已恢复成学校教学用地。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利用优越的场地条件,为我省培养出更多击剑管理和赛事运作人才。
开发新功能:媒体中心改成冰球馆
早在今年5月,省政协就“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场馆建设及赛后场馆利用”课题进行过专题调研。当时,省政协领导指出,大型运动会后,体育场馆如何利用,是世界性难题。军运会场馆建设要与城市规划和产业配套结合起来,为军运会赛后利用创造条件,留下空间。调研组表示,要采取多种方式,拓展场馆功能,提高场馆利用率,为市民百姓服好务。
据了解,武汉军运会有35处场馆设施,其中5处为临时设施,17处是利用现有设施改造而成,还有13处新建场馆。除临时设施外,其它既有和新建场馆今后将继续作为群众体育运动场所使用。
如军运会媒体中心,比赛期间主要承担新闻发布及赛事转播功能,赛后将改造为冰上项目运动馆,向市民开放,填补武汉市冰上项目运动场馆空白。
蔡甸国防园射击射箭场承担了军运会25/50米手步枪射击、飞碟射击、射箭等比赛。赛后,该场将改造成青少年射击训练基地,用于国防教育和百姓体验,游客可在场内体验气(步)枪、飞碟射击等运动。
面向市民开放:推动全民体育健身
诸多专家认为,军运会场馆赛后应通过多种形式面向公众开放,并拓展其公共服务功能。
昨日,参加汉南区人大会议的武汉开发区第一初中校长付国屏,也就体育场馆赛后利用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可依托体育场馆开办“社区大学”,既提高场馆利用率,又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社区大学跟老年大学有所区别,老年大学功能比较单一,就是解决离退休人员的老有所乐问题,而社区大学就不管你年龄多大,什么职业,都可以来,甚至中小学生可与时间也能来。”付国屏举例说,中小学生平时放学了,或周末没地方去,就可到社区大学来,请一些退休老人、老师去辅导孩子,这些场馆就利用起来了。
付国屏还建议,有些单位的职工运动会、街道的社区运动会等,也可以利用这些场馆举行,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
而武汉体育学院经管学院教授赵道静也表示,可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研学项目,拓展其文化教育功能; 与媒体共同策划群众文体活动,实现体育与综艺的跨界合作。
目前,有些场馆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在运作。如东西湖体育中心赛后就建设成体育公园,配备体育运动设施,其足球场、游泳馆等都已用于市民全民健身活动。洪山体育馆赛后则开展舞蹈、棋牌等项目,深受市民欢迎。
一馆一策盘活:续办赛事综合利用
对于体育场馆赛后利用问题,一些专家表示,武汉可借力现有体育场馆,着力打造高端品牌体育赛事,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如军运会跳伞比赛场地汉南通用航空机场,未来将开展短途运输、空中旅游、飞行培训等业务,市民可以来此打“飞的”,成为武汉开发区通航产业发展平台。
武汉体育学院经管学院教师汪蓉蓉认为,可通过省内外的城市圈联动办赛事,以此来提高武汉军运会场馆的利用率。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杨风华建议,可根据不同场馆的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打造亮点。如在东湖水域发展帆船运动,在汉南发展航空运动,在沌口发展冰雪运动等。
“军运会场馆主体多元化,场馆赛后利用需要统筹考虑,根据不同场馆的属性、区域等特点,分类提出利用方案,实现场馆充分利用、便民利民、城市功能提升等综合效益。”武汉开发区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