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24节气中的“小雪”,石首市团山寺镇“万人紫米糍粑节”在一派热烈祥和的气氛中拉开帷幕。
团山寺镇“万人紫米糍粑节”是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之一,100个乡村文化活动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民丰收节”组委会办公室指导、《农民日报》社组织评选,今年湖北省仅有两个“庆丰收”活动入选,石首市团山寺镇“万人紫米糍粑节”是入选活动之一。
石首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平代表石首市委市政府参加了团山寺镇“万人紫米糍粑节”活动,并宣布活动开幕。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君,石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前宏,市政协副主席王梅秀等到现场全程参加了活动。
团山寺镇党委书记汤祥新为盛会致辞,他说:年年金秋话丰收,今年丰收又不同。团山寺镇今年“万人紫米糍粑节”的不同,就在于打糍粑用的紫米,它产自于团山寺镇特有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鸭蛙稻。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体现了该镇坚定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成就,而且也是对“丰收”这一概念的最好诠释。
此次活动分忆丰收、晒丰收、享丰收、舞丰收、说丰收、庆丰收、贺丰收、颂丰收八大板块。
一大早,就有不少农民朋友来到活动现场,品尝清早就摆在这里的地方特色小吃,提前感受这一盛会的深厚气氛。糍粑节于中午12时正式开始,在近20000平方米的场地上,以农耕文化发展史长廊、民俗表演、群众联欢大舞台为三个主要区域,每个区域都围满了欢乐的人群。
在 “忆丰收”农耕文明发展史长廊内 ,摆满了讲述农耕文化故事的展板和一些老旧的农具,农民朋友们饶有兴趣地围着一名90后、海归派年轻人,听她讲解从伍子胥筑糯米城墙到李寄斩蛇,从虢国夫人爱吃透花糍到康熙皇帝培育御稻米的故事。现场参观的老农民热情与年轻讲解员互动,老少两代人一起探讨历史上的稻谷长什么样?糍粑到底有多少种类?团山本地鸭蛙稻发展状况如何?走过50多米的长廊,如同走过一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又是一次农耕文化的传承。
在“庆丰收”民俗表演区,竹马、花鼓戏、跳三鼓、渔鼓、彩莲船、舞草龙等传统民间活动陆续登场,表演者来自团山寺镇宜山垱、小新口、过脉岭等几个村。观看者将表演区围得水泄不通,熟悉的人表演熟悉的民间舞、民间曲,双方不时互动逗乐。源自农民生活的文化活动形式,让忙碌了一整年的农民朋友脸上都绽开了幸福满足的笑容。
在“庆丰收”民俗表演区还有一个特殊的区域,也受到了在场群众的极大关注,那就是来自中国将军书画院的院长闻福众将军,现场挥毫泼墨,为糍粑节和团山寺镇的父老乡亲写下了他的美好祝福:“风景这边独好”、“团结一心,排山倒海”。
群众联欢大舞台由团山寺镇农民群众非常熟悉的本土主持人崔建宾、策巴子联袂主持,联欢会下午2时开始,吃过中午饭,农民朋友们早早守在联欢区,对节目充满期待。
联欢节目不负众望,当地群众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土家族青年女歌手、被誉为“山歌女神”的覃诚芳演唱了她的代表作《幺妹住在十三寨》,曾作为嘉宾参与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当地演员赖娜娜也参与了表演,更有来自俄罗斯的舞者为糍粑节献上了踢踏舞表演。
在联欢会的歌舞声中,迎来了糍粑节的主题活动打糍粑、品糍粑。40个碓窝分布在主会场观众席边,200个打糍粑、捏糍粑的姑娘小伙儿都穿上乡村特色服饰。一声令下,打糍粑动作在漫山遍野有节奏地跃动,打糍粑的吆喝声响彻在上万人的会场。人们一批批上前品尝刚刚打成的糍粑,宏大场面极具仪式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得丰收的自豪感、享丰收的幸福感。
现场糍粑竞拍环节,88.88斤的巨大糍粑王,被专程从外地返乡前来参加此次活动的企业家雷爱新以5万元的价格竞得。
近年来,团山寺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研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创建,积极转变思想观念,跳出传统思维藩篱,让生态保护从过去的负担,转变为发展的动力,在实现“越保护、越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鸭蛙再生稻米、鸭蛙稻紫米酒先后通过国家有机论证,石首绿茶被评为湖北省101个著名地理商标,水晶藠头、绿色无花果、精品黄桃、金花葵、丝瓜络等一批绿色经济产业不断成长壮大。
作为绿色发展示范创建先行试验区,自2016年8月承办“中国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及全球性含义国际研讨会”以来,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及亚非拉地区60多个国家近400名外国专家、学者和官员来我镇参观考察、学习交流,探索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团山由此声名鹊起。
此次“万人紫米糍粑节”,团山寺镇以 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为契机,传承农耕文明,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庆丰收文化活动不断提振农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精气神,鼓励农民群众用奋斗去实现丰收,用丰收来激励奋斗,在广袤的江汉大地上绘制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蓝图。(张永恒/图由石首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