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网  >  地方 > 正文

陕州地坑院:民居史上活化石 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

映象网讯(记者 燕子丹 王韶卿 文/图)“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11月9日下午,2019“走进黄河”采访团走进三门峡陕州区地坑院,感受“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陕州地坑院被建筑专家称为“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刻在大地上的符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它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见证了人类原始“穴居”的演变历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南宋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在《西征道里记》中记载:“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并介绍当时挖窑洞的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又说,在窑洞中“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是对地坑院最早的文字记载。

地坑院是利用自然地形挖掘而成的下沉式建筑,它是在平地上挖出6—7米深的方形土坑,然后在坑的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地坑院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是对它最精髓的总结。在今天的这片黄土地上,依然存在着1万多座地坑院,历史最长的已有200多年,住过六代人以上。它是黄土高原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名副其实的“地坑院文化之乡”。

走进陕州地坑院,“黑色剪纸”“陕州锣鼓书”“陕州澄泥砚”“捶草印花”“陕州十碗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被活态传承。陕州地坑院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景区。这座民俗文化“大观园”,使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

土生土长员石让,在地坑院生活了六十六年,他告诉记者,随着社会在不断前进,地坑院已经成为过时的居住方式。“我们对地坑院有非常深刻的感情,这种居住方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目前,地坑院还有人在居住。”员石让说,“这些年,老百姓在党的政策的下,陕州人民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们张汴乡北营村过去靠天吃饭,生活特别困难。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副产品走入市场,人们生活改善特别明显。北营村目前已经成为景区,还有200多人在景区工作,农民生活特别好,这在过去都是想都不敢想的。”员石让说。

据了解,陕州地坑院景区2016年5月建成营业,每年的冬季地坑院主题灯会和夏季消夏夜纳凉季,已成为国内知名旅游品牌。景区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00万余人次,陕州区累计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1100户、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拉动陕州区三产服务业收入达2.9亿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