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网  >  地方 > 正文

民国时期公司“泰山砖瓦”,已是沪苏浙跨区域合作的案例

摘要:沪苏浙边界的“三姐妹花”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涉及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这三地毗邻,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三地的村落与村落之间,有的地方只有一河之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是沪苏浙边界的“三姐妹花”。

革命:跨区域的党组织活动

“青嘉吴”地区是东南沿海地区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较早的地方之一,是一片革命热土。据地方党史记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三年,嘉善就有人加入了党组织;第五年,嘉善便诞生了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在嘉善建立基层党组织前,共产党员早已在嘉善、青浦、吴江等交界地区开展了各种革命活动。比如,中共早期党员高尔柏、高尔松、侯绍裘、萧楚女、恽代英、陈云和袁世钊等人都曾在这一交界地区撒播革命火种。

“中共枫泾独立支部”诞生于1926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嘉善建立的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它由袁世钊、陆龙飞等4名党员组成,袁世钊任支部书记。

“这里地处沪苏浙交界处,是个‘鸡鸣三省’的地方,而我们党早期开展革命工作,大都选择在省际边界地区,这样便于开展工作。”党史专家、浙江《共产党员》杂志原总编沈耕霖曾作过这样的分析,“仔细留意一下,不难发现:我们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大都在省际边界地区。”他强调了沪苏浙交界地这个特殊的区域位置。

跨区域的党组织成立后,在沪苏浙交界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1926年冬天,发起并组织成立农民协会,机构设在枫泾东栅积谷仓,农民运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租抗债”斗争。另外,我党曾在苏浙交界地区,发动和领导好几次有声有色的“农村武装斗争”。比如,在1921年土地革命时期的“枫泾暴动”、在1930年初的“枫南网埭暴动”,它们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影响很大。

经济:跨区域合作雏形

在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中,许多民国时期的优秀历史建筑的砖瓦上都刻有“泰山制造”的字样。这四个字凝聚了百年前一批中国人“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在这批人中包括了民国初年的嘉善乡绅戴补斋、柳佐卿、李仁斋,以及喝过“洋墨水”的归国留学生钱新之、刘鸿生、王首民、刘鸿生和柳子贤等人,他们都是 “泰山砖瓦有限公司”的创业者。当年,这一企业就是一个跨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

前几年,因为做《嘉善砖瓦业生产再调查》课题的田野调查,我在嘉善干窑镇的“三板桥”东堍,找到了泰山砖瓦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旧址。遥想当年,这些实业界的精英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在上海新龙华建立“泰山二厂”、在南京开设分店,发行“泰山砖瓦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向社会公开募资等一系列决定……从这里,可以依稀看到,当时在沪苏浙交界地就出现了早期长三角跨区域合作的雏形。

在后来的各个时期,这种跨区域合作的成功案例不少。比如,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嘉善的一家“弄堂小厂”与上海某科研单位进行跨区域合作,为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承担了某构件的加工生产任务,让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嘉善街道企业生产的产品部件,伴随着“东方红一号”在空中遨游。

在本世纪初,地处嘉善北部的陶庄镇敢为人先,勇敢地接纳了异地搬迁的上海大隆铸锻厂(现名为“浙江大隆合金钢有限公司”)。双方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合作,让这个沪上的百年老厂焕发出青春活力,使之成为我国运载火箭上某部件的供应商。

文化:柳亚子和“大分湖”

在“青嘉吴”地区,由于吴越两地的文化在此交融,因而形成了边陲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学艺术。上个世纪初,吴江人柳亚子先生就曾经提出的“大分湖”这个概念。

1920年12月,柳亚子、陈巢南和嘉善籍的几位南社成员泛舟分湖(现名为“汾湖”)。柳亚子在陈述抢救分湖文献、重辑《分湖全志》的构想时,提出了“大分湖”文化的概念,并明确要求,将收集文献的范围由分湖之畔的村镇,扩大到黎里、莘塔、金泽、西塘等交界处的十余个文化重镇。柳亚子的构想和思路很有见地。因为这个由来已久的文化圈,是建立在特有的地缘关系之上的,在历史上,省际边界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然而合为一体,衍生成一种特有文化。

还有必要说一说的,是上百年来,一直活跃于分湖流域,流传在这一交界地区的“吴歌”,说一说在青浦、吴江和嘉善等地城乡百年传唱的《五姑娘》。

在这一区域,用吴语方言演唱的青浦田山歌、吴江芦墟山歌和嘉善田歌都在“吴歌”的范畴之内。《五姑娘》则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它的原型是在嘉善北部农村(今属浙江嘉善洪溪村)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青浦、吴江和嘉善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先后在当地发现了不同版本的民间歌谣《五姑娘》,江苏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挖掘整理的过程中,汲取了嘉善田歌和民间传说的某些元素。而嘉善县 “十二月花名”《五姑娘》的挖掘、整理工作,当时就是受青浦“邀卖山歌”《五姑娘》在北京成功演出的影响而启动的。

(作者为 《嘉善档案史志》编辑)

返回顶部